任何木料鋸割刨削之前,必須以尺丈量,點記標誌,連點畫線,方能根據下料目的有計劃地加工處理。民間木匠經常使用的丈量、畫線工具不外乎正拐尺、斜拐尺、木折尺、三角尺、直尺、木圓規、彎尺等在內的量具以及墨斗、木勒子等線具。 墨斗,一種古老的畫線、打線工具,至今仍是木作藝人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。墨斗,多用不易變形、開裂的乾燥松木或柏木製成,也有以水牛角為材料製作的。松木或柏木由於木紋直順,結構細而均勻,受力強度好且具有一定的彈性,適於雕琢,所以常用的墨斗車都在其周邊和車頭雕鏤刻畫。車頭或鳶尾飛翹,或花團錦簇,或勢如箭發,或魚尾拍水,樣式各異,造型生動(圖76-A、B)。車尾蘸鬥大都規規矩矩,其形多為方、圓、八角等,嚴謹工整的造型與車身、車尾自由奔放的鏤刻形成鮮明的視覺對比。整個墨斗車的造型可算是木匠所有工具中最富有藝術審美性的了,手巧的木作藝人為了證明自己的技藝高超,往往將精力放到對墨斗車的造型設計上。如有的木作藝人將墨斗製作成一條水中游戈的魚,有的木作藝人將其製作為一條泊在水邊的船,還有的將其製作成為一頭安臥熟睡的獅子,真是五花八門,惟妙惟肖(圖77-A、B、C)。
一輛完整的墨斗車基本包括車身、木輪、蘸鬥、搖把、劃尺子等部分。車身頭高尾低,周邊多飾以精美的圖案,車底平整,易於拖拉;木輪安裝在靠近車頭的部位,中間由一彎曲的搖把為軸,木輪滾子纏繞墨線,墨線一頭拉伸到裝有漬以墨汁的棉子中,經由墨汁浸染再由蘸鬥後面的孔洞中伸出,伸出的線頭系固在一竹子做成的“勾板”上(圖78)。打線時,先將蘸鬥中倒入一定的墨汁,墨汁量的多少要以漬滿棉子為准,然後用木尺量出即將打線鋸刨的尺寸,用墨斗中的劃尺子蘸墨點出相關標記點。標記點完後,木工立于工作凳的左邊,右手握住墨斗車身,左手將“勾權”卡於木板一端,沿標記點拉引墨線至另一端,用大拇指卡住墨線出口,並下按墨線,使兩端繃緊,然後在墨線中央用左手拇指與食指一起向上提線,接著全線一彈,木料就印上了一條清晰的線。(圖79-A、B)如果墨汁較淡,可提彈數次,直至清晰。打完線後,立身用右手旋轉搖把將墨線回收到木輪上即可。使用墨斗彈線時,胳膊一定要垂直提線,墨線要繃得鬆緊適中,否則會因墨線鬆弛或方向不定而造成彈線不直,影響加工。一般情況下, 一米 至 三米 左右的木料一人操作便可完成,如若木料超出 四米 ,必須由兩人共同完成。 木勒子也是一種十分好用的劃線工具,結構較為簡單,它是用硬質木料做成一圓弧狀器形,上面沿弧形輪廓鑽眼若干,每個孔內插入長鐵釘。使用時,先用尺子在木料上定好尺寸,畫上標點,然後根據尺寸調整鐵釘的長度,使釘帽子與木料上畫好的標記點對齊,木勒子裏面緊貼木料一邊,右手握緊木勒子,左手按住木料,使勁一拖,便可在木料上劃出刃痕,有時可同時劃出多條線痕,既省力又方便(圖80-A、B)。
所有木工量具中,拐尺的使用率最高。拐尺包括不能調節角度的大拐尺、正拐尺以及可以隨意調節角度的斜拐尺等。大拐尺與正拐尺分別由“拐尺根(尺柄)”和“拐尺苗(尺翼)”組成,拐角為90°,交合處以螺絲釘固定。其中,大拐尺“拐尺根”與“拐尺苗”的尺寸規格為300mm:500mm或400mm:630mm,而正拐尺兩者之間的長短比例較小,約為200mm:350mm。正拐尺多用於傢俱等木件的丈量製作,大拐尺則多用於建築木構件的丈量。畫線時,可利用尺身的上下移動,在方正木料的直邊上畫平行線,或利用“拐尺根”和“拐尺苗”之間的直角,在梁檁的中線上畫垂直線;斜拐尺,外形似三角形,與正拐尺不同的是,其結點螺絲是活動的,“拐尺線”與“拐尺苗”約為167mm長,可根據工作介面自由組合畫線,常用於木器角處插肩和俊角結合畫線。除此之外,丈量用尺還有各種大小不一的直線用尺,如直尺、三角尺以及弧線用尺,如木圓規、弧線尺等等(圖81-A、B、C、D)。木工利用各種量具對木料鑿眼、做榫、做槽、起線、裁台、截割等木活兒進行各種不同的結構畫線,畫線名稱也各不相同,諸如截線、花線、榫眼線、榫頭線、裁台線、板槽線、俊角榫線、俊角眼線、榫頭大進小出線、前皮線、鑽孔中心線、交叉花線等等③。
來源/《中國民藝采風錄》/河北美術出版社/主編:潘魯生/趙屹/著 /整理/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